《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1)
总体构思:
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展开联想,从生活的素材走向作文的题材,理清作文思路,进行有条理地写作构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能有创意地进行表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展开联想,理清作文思路,有条理地构思作文。
2、指导学生写作的创意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展开联想,理清作文思路,并能有创意的表达;
2、难点:有条理地进行写作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这有一段话,你们猜一猜,写的是什么?
“他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一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他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他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他们仍然固执地制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学生活动:学生饶有兴致地讨论,得出结论:是树。教师进而明确:是生长在马路两旁的行道树。
(二)、教师诠释文题:行道树是什么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要点提示:行道树指在公路与道路两旁成行栽植的树木,在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行道树的主要栽培场所为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它对于提高道路的服务质量,改善和美化区域生态环境,荫庇行人、消除噪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涵养水源都有重要作用。行道树被形容成“绿色隧道”。
(幻灯)出示有关行道树的照片。
(三)、出示作文题目(幻灯):《行道树》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和树有关的作文。
1、明确作文类型——命题作文
2、命题作文的主要特点(幻灯):给出一个完整的正确的作文题,要求按规定的题进行写作。题目一般是一个短语,句子或一个词。
(注:面对这种作文类型,我们应该认真推敲所给题目的内容。)
(四)、写作指导
(五)、板块一:打开联想的翅膀(想一想)
问: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活动:仔细揣摩题目的内容,循着自己的思路展开各种联想。
要点提示:一排排,整整齐齐列于路两旁,树姿优美、冠大荫浓、遮阴蔽日;坚韧,不易折,能经受起狂风的侵袭;默默无闻的矗立道路两旁,为行人遮风挡雨,留下夏日的阴凉。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让空气更加清新,它们默默奉献;具有行道树般奉献精神的人们:道路清洁工,他们的劳动带来了干净的街道和环境;边防战士、武警和官兵,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无闻的守卫边防线,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教师、护士……
学生活动:学生在草稿本随时做好同学的发言笔记。
板块二:让思绪在合作中闪光(说一说)
学生活动:根据以上材料完成构思,学生讨论并思考:我要选哪些内容写?中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
①从材料中归纳一个写作方向,确定自己写哪一个方面的内容,明晰自己的写作思路。
②为这个方向找三个支架点,可以对现有的材料进行补充或改造。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在草稿本上把有用的材料记录圈起来,商讨写作思路,构思作文的主体框架。
2、学生口头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拔:我们在七年级已学过状物的文章,如郭沫若借《石榴》讴歌了坚贞不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郑振铎借《海燕》抒发了他远航途中萌生的无限眷念与热爱祖国的浓浓乡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一个由形到神的过程。我们这篇作文也可以这样操作,从树的形状、姿态、色彩以及其动静变化入手。
例1:它平常,默默无闻的矗立于道路两旁,经历风吹日晒,雨雪冬霜,尘灰飞扬,这里断了,那里折了,仍坚守自己的位置,为人们带去清凉,让空气更加清新,如战士,象教师,似护士。
例2:树的绿色,在雨水的冲刷下新鲜、发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郁郁葱葱,生意盎然;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在树下看书、散步、运动。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充满希望。
例3:在冬天向春天过渡的时候,行道树那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树光秃秃的,树枝上没有半点生气,如枯树一般,甚至有时怀疑它们是否死了。但春天的到来,枝头露出点点新芽,给人启迪,在绝境中,只要心中充满对生的渴望,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3、小结
从刚才的想与说的过程里,我们大致了解了写作的构思过程:
(1)、发散开去:寻求更广度的思维空间,想到什么写什么,但并非每一个都要用,可越具体越好,但要小而实。
(2)、寻找路径:将黑板罗列的材料,分别归类,形成有用的作文题材。
(3)、理清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让作文内容的条理清晰。
板块三: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一写)
1、佳作欣赏(幻灯):张晓风的《行道树》、
2、方法指导:怎样开头。
文章开头形式多样,一般来说主要有:
①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统摄全篇
②设置悬念:开篇以特写镜头写出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结果,以设置悬念;
③引用入题:格言警句、诗词名言、俗语歌词等由于其语言精粹、众所周知等特点,易给读者亲切感,能创设气氛,感动人心。
(六)、写作实践
1、布置写作(幻灯):以《行道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2、写作的注意点(幻灯):
①动笔前,进行整体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②打草稿,认真修改;
③把修改后的草稿写清楚。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2)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
2.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
3.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为品味思考定向,整体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课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入新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展延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分层次。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4)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5)
【教学设想】
鉴于对本文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时我侧重朗读教学的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激疑导入
1、导语:
(出示带有行道树的城市风景图片。)
同学们请看,图片上这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树木叫行道树。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很多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如松坚贞、柳多情、竹虚心有气节、菊是隐士、莲是君子……那么,在被称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眼中,这城市的行道树又有怎样的性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
2、检查单词积累。
指读,简要释义。
(出示小黑板。)
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红灯绿酒 多彩多姿 繁弦急管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读完一遍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快速讨论、交流)
明确:
1、文章使用了拟人手法,读来生动形象。使用了第一人称,很亲切。
2、文本内容:城市行道树的深情自白。
三、教师配乐范读,引导自主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同学们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痛苦、忧愁。
为什么“痛苦”?引导体会两个对比:
1、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对比,二、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对比。还有没有其它感情?
有,快乐。
2、“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接光明。(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3、朗读指导:
应认真体味文章中的情感,朗读时语速应舒缓,总体上宜用一种低沉的调子朗读,但在文章后半部分“直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调子可高昂一些。
指名朗读,评析。
四、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品读课文,请注意“读出自己”,然后用小黑板上提示的方法讲给大家听。
出示小黑板背面。方法提示:
1、理解法:
读了 ,我知(懂得)了 ;
2、感悟法:
读了 ,我想到(仿佛看到) ;
3、质疑法:
读了 ,我不理解 。
(同学们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析。)
教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那么多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语句上:“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同学们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2、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的人吗?
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社会需要更多的奉献者,呼吁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五、体味总结
提示:写作上:拟人手法,对比的手法,第一人称的使用;情感上:培养无私奉献、甘愿牺牲、以苦为乐的品质。
六、录音机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本文由 七九论坛 发布:七九社区 »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必备5篇)
转载请保留出处和原文链接:https://www.79lt.com/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