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地理课件(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初一下学期地理课件(2)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2、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读图说出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说明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4、认识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教学难点
地形对于拉丁美洲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来源:学科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1—–55
导入新课
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阅读51页资料,了解玛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图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1)拉丁美洲的组成。
(2)拉丁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3)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总结讲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包括北部的墨西哥 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邻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乡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
(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
(2)分析安第斯山脉对于两侧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讲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东西两部分,西部的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他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东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广阔,因此阿根廷以畜牧业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亚马逊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高原蕴藏着丰富的铁矿。
二、地形与人类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54页课本资料,了解安第斯山脉的情况。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构成图
讲解:这里的居民构成非常复杂,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隶贸易使白种人和黑种人也大量进入,各种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种。现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同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节,狂欢节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说说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总结应用
拉丁美洲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隶贸易使这里人种复杂,以混血人种为主。地形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初一下学期地理课件(3)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初一下学期地理课件(4)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
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本文由 七九论坛 发布:七九社区 » 初一下学期地理课件(合集4篇)
转载请保留出处和原文链接:https://www.79lt.com/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