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件教案>小学课件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六-三年级语文教案(甄选5篇)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六-三年级语文教案(甄选5篇)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六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歌和文字,体验诗歌的艺术理念和诗人的思想和感受。

2、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3、理解关键词和句子,理解全诗意义。

4、情绪化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完整地补充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单词和句子,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揭示题目:教师板书题目《江雪》

二、学习

1、老师带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检查不知道的单词,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书中标注问题)

老师深入学生,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绝径踪孤舟翁钓鱼

(2)指名让学生读生词,及时提醒不准确的地方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为“羽”字底,第五笔为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别。

钓鱼:注意区分“钩”字。

空手书写一写。(老师做板演,容易出错的地方用彩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刘宗元:字厚,后人称他为“刘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先说意思,互相补充,用投影列出)

绝:尽。

径:小路。

跟踪:脚印,跟踪。

孤独:孤独,孤独。

舟:小船。

翁:指老人。

寒:寒冷。

竹帽:身穿雨衣,头戴竹帽。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首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意思,老师及时协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小路上没有行人。

孤舟椰竹翁,只有一只小舟,上面坐着一个穿着椰竹衣,戴着帽子的老人。

一个人钓寒江雪。面对风雪,一个人钓鱼。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全诗的意思。(先说说自己,遇到问题主动和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老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了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椰帽翁,

独钓/寒江雪。

(阅读提示:结合学生的演讲老师总结:运用不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语气阅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互相评价,选择一名学生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参加全班比赛,然后评估最佳选手。

(4)所有学生都伴随着音乐朗读。

三、巩固练习

1、练习根据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跟踪:左窄右宽, 和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度相同。。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

()()()()()。

3、背诵古诗(先自己练习,再汇报)

四、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五、安排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刘宗元的诗,读一读。

和:板书设计:

5 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为(“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别。

钓鱼:区分“钩”字。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六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都是描绘风景和水色的著名作品,作者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绝句》是诗人在成都草堂写的,全诗通过描绘美丽的春光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从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们会背诵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在教学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为了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词

它能解释诗歌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望庐山瀑布》所描述的场景。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的场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视频。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现在,让我们举办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你。你愿意吗?今天,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说一个话题的意思?

庐山在哪里?(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布。

3、小结

诗《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谈谈诗歌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

3、师生交流:(每首诗都是先邀请学生的,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如香炉,故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老师总结一下:在阳光下,香炉的顶部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的烟一样升起。

⑵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四川、水道、河流的含义,是指瀑布下泻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山前挂着前川,瀑布。“挂”字化为静,生动地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倾泻的状态。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从远处看,瀑布像一条挂在山前的大河。

⑶飞下3000英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指直泻而下。直下,既写出了山高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旨在形容瀑布的高度和长度。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长长的瀑布从陡峭的悬崖上迅速直泻而下。

⑷怀疑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怀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在晴朗的夜空中,天河呈现出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落”是什么意思?

这里指的是“从…落下”;“落”字写出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最高。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令人怀疑的是,银河系从天空的最高点倾泻而下。

4、这首诗描绘了什么? 你认为诗人站在哪里看庐山瀑布?

5、练习朗读和背诵。

6、阅读体验作者的情感

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把这么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这首诗包含了作者对自然神奇和伟大的赞美。细细品味这首诗,能让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视频)

四、作业

用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题目,齐读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认识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美丽风景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望庐山瀑布是如何学习的?读诗句→找出不懂的单词→借

帮助字典或找到一些材料,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单词→串联,整理诗歌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老师点拨

学生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提出师生共同研究答案。

5、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读诗的韵味;注意轻重音,读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画来描绘《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行/直下/3000英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户/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六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感性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笔记,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验诗人和朋友的告别,培养审美情趣。

3、加强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验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让我们玩一个轻松的游戏。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一个古诗对接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答案最好:

1、春眠不觉晓,到处都能闻到鸟鸣。夜来风雨,花落知道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突然听到岸上的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下3000英尺。怀疑银河落九天。

4、床前月光明亮,疑似地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回答了哪两位诗人的诗?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唐代的大诗人,也是好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与他们有关的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里有三个生词。你能记住一分钟吗?快速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和老师一起写吧。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取信息

1、一起读:一起读:

来吧,用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节奏,读得好多了。

2、读了几遍题目,你读了什么信息?

3、说得好,用你的朗读告诉你:

李白,在哪里/送谁/去哪里。

多么清晰的告别画面啊。

学生们真的很会读书,读了几遍诗,得到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1、请大声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确的发音。

2、读好了?请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告诉他你读得怎么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读吧。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借助笔记,请自己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告诉同桌你想到的照片。

3、读着读着,你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学生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吗?

(生说。)

来吧,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去了李白,然后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驶往东边的扬州。

2、你看,画面动了。送别是烟花三月的一天。

三月烟花是多么美丽的画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时不时地说,让画面丰满。)

(想象不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风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江南春景真是美不胜收!你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

3、谁能完全描述这些图片?

4、说得真好!你能想到这些图片,读前两行诗吗?

5、盛开的春天,是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机,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在读这两行诗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图片。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唯见,望”。)

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李白会怎么想?他似乎想把自己的感情托付给江水,陪伴朋友。人虽分,心相伴,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孟浩然真的是河上唯一的船吗?(不是)

(如果回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水上交通的主要道路,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看了很久河,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独”呢?

(孤独的心情。)

哦,你也想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画面还活着。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力,让画面更活跃?

4、谁能完全描述这些图片?

5、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力,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完两行诗吗?

6、和他一样,我们一边读这两行诗一边想着画面。

五、读诗悟情感

1、是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画面,然后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意识到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带着你的经历,读这首诗。老师给你一些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经历。请你读读。

哦,你的阅读表现出一种温暖的告别情况。

情况三:你想说还是想读?

2、请再读一遍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友谊成就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验情感”的方式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用这种欣赏古诗词的方式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吧,先把它读对。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自由欣赏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想着画面,带着你的经历,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着背一下:

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告别,却蕴含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光飞逝,我们也要分开。同学们,戴老师真的舍不得你们!你今天说得太好了。我想给你发一首诗:

你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离别的时候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用一句告别诗,或者你想说的话。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得的不仅仅是这首优美的诗,更难忘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告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从两首诗中选择一首,并将其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告别故事。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6-3年级语文教案(4)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程的13个阅读单词和6个会写单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受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字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介绍对话

1、学完之前的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在古代,人们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和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黑板书题目,读生词“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书,谁能读得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发音)

二、初读古诗,读生词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词:

同桌互相认读。

2、老师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阅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词: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巩固发音:读词巩固发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受意境

1、很多学生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来说说这首诗,说说你哪里读懂,哪里不懂?

根据学生的疑问,可以适当引导:

⑴ 小:天刚亮。

春晓:是春天的早晨。

⑵ 睡眠:就是睡眠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哭:就是叫的意思。

3、请看课文中的图片,听老师读古诗,听老师在哪里停顿更长或者字音拖延更长。

春眠/不知道,到处都是/闻啼鸟。

夜来/风雨,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验感悟。

⑵ 老师描述,引导大家阅读。

老师:春天睡得很好,天不知不觉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老师:刚醒来,就听到鸟儿到处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到处闻哭鸟。

老师:昨晚刮风下雨。我不知道有多少美丽的花被风吹落,有多少被雨打落。

同学:夜来风雨,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会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老师为学生配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会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位,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发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的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了解古诗,感受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在春天写的是什么场景?

(春天,学生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和读《春晓》有什么区别?

(停顿不同,这首诗是在每行第四个字后面稍微停顿的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玩。

⑶ 背诵,在舞台上展示。

三、指导写作

1、老师引导学生说要写哪些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相同,但写作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要拉长上面的笔画。

3、学生自己写剩下的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用实物展位评论:

古:横写长鼓。

声音:注意以上是“士”而不是“土”。

知道:右边的嘴应该写得稍微低一点。

忙碌;强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放风筝。

2、也可以和大家一起放现成的风筝。

3、课后背诵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子的《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的《晚春》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6-3年级语文教案(5)

【教材简析】

本单位选择的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验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两首古诗》是本单位的开篇作品,表达了世界上最常见的朋友离别之情。作为情感的基石,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奠定了基础。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有着深厚的友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之美。诗歌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场景,但场景包含了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经消失了,诗人仍在凝视,似乎把他的感情托付给河流,陪伴船,把朋友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朋友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物自然融为一体,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朋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友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描绘宴会的场景,也不直接表达离别的情感。相反,它巧妙地通过告别宴会和即时劝说分手来表达对朋友的怀旧、关心和祝福,这让人们不难想到这对朋友经常祝酒和说其他话的场景。

【学情分析】

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受,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相对较弱。这门课的两首古诗都是热门作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考词考句还是写作技巧。很难通过含蓄的诗歌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道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情绪化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体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理解古诗的大意,体验诗人表达的深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感染和陶冶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受。

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关键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1、介绍李白的兴趣介绍

1.背诵《赠汪伦》:对古人送别深情的初步感知,引出了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了解多少?

3.读诗: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可以自由谈谈对古诗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用工具书或注释来理解诗歌的大意。

(2)查读正音: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过这首诗的地方是什么?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明诗

1.理解第一行和第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和孟浩然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

(2)喜欢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离开西边。(展示地理图,黄鹤楼在扬州西侧,孟浩然从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茂盛,像浮烟。(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场景)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指出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关键符号勾画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一起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诗。

过渡:诗人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告别朋友,心情如何?

2.理解第三行和第四行诗歌的意思。

(1)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请站起来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诗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艘孤独的帆船或一艘孤独的帆船。(不是河上只有一艘船,而是诗人对朋友的关心。)

唯:唯,只。(也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报告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歌,体验诗歌

1.对话:刚才我们明白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别人。诗人李白告别时的心情是什么?(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深情长久…)

2.问题:谁愿意读这两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只见长江天际流)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告别,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关怀?(“孤帆”、“唯见”)

3.请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场景。体验作者的心情。

4.导师:这两行诗借景抒情,说明诗人和朋友的感情比江水深,比江水长。我该怎么读?(舒缓而深情)

5.请男生试试。(读完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读一遍。(读完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对话:听了大家深情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站在河边,看着朋友离开,看着,直到船消失在天水之间。请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什么。

2.请同桌互相说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江水,请把我的好朋友安全带到扬州。朋友,慢慢走,我们会再见面……)

六、总结,阅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阅读再给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二、全班起立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必须交很多朋友。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久了,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如果有一天,两个人因为转学、升学等原因要分开,你心里会怎么想?

是的!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朋友分开后很难再见面。送行告别已成为表达深厚友谊的习俗。因此,当与朋友分离时,人们会给朋友写一些诗歌或文章。回想起来,你知道哪些名言或名句描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3.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20英里的渭城。在那里,有两个朋友在珍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了20节《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主题)。

4.学生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在哪里?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古诗,要求他们读正确的发音和诗歌。

2.指名学生读诗,及时纠正错误发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分不同意义的多音字发音,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默读古诗,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说了什么。

(2)试着在同桌之间谈谈。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总结诗歌的大意。

(5)老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和体验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三、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诗歌,教师指导他们以情感方式阅读诗歌。(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进诗境。

1.理解第一行和第二行诗的意思

(1)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词“朝”、“舍”,他们在诗中是怎么读的?把这两个字放回诗里读几遍。边读边想:看着看着,好像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房、宴会。)

(2)师:渭城,清晨,一场酥脆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灰尘。酒店旁边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绿。你觉得这个风景很美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读吧。(一起学习)

(3)引导学生背诵这两句话。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了解西去的距离和艰辛。

(1)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约3000英里。古代没有火车和汽车。可以想象,在古代,元二可能会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更长的时间。比如气候,路上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等..

(2)唐代国势强劲,内地与西域交流频繁,贸易或外交活动频繁。除了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壮举。虽然朋友“西出阳关”是一个壮举,但作为一个朋友,王伟认为他的朋友必须经历数千英里的长途旅行,他认为他的朋友必须品尝孤独的艰辛和孤独,所以他特别从长安赶到渭城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

这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珍惜彼此的不同。让我们看看诗的最后两句话。一起读。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老朋友”)

4.抓“劝”、“更”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互动交谈,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让我们想想谁在说服你。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师生对话。
师:王哥,谢谢你从长安来送我。你的爱,我元二领,让我们喝这杯酒。

老师:皇帝这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辜负我的使命,扬起我唐朝的威望。然而,家里的老母亲已经老了,认为她不能在母亲面前孝顺,心里增添了一点忧郁,但也希望王兄弟,经常去看她的老人。兄弟们,谢谢你们!

老师:我真的舍不得你,家里的狗还年轻,所以请王哥多给点建议。

…….
老师:这是他们互相劝说的。是的!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还有多少说不完的话!现在两个深情的朋友即将分手。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话,带着这份悲伤,这份悲伤,这份不情愿,这份依恋。(一起读)

6.就这样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候到了,不得不分开。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能说,让所有的感情都变成这杯酒吧。然后进一杯酒吧!阅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地描绘了朋友之间难以分割的感情。

四、总结升华

世界上有自己的真情,世界上有自己的知己。除了友谊,还有家庭、家乡、师生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真情!课后,学生们可以找到王伟的其他诗来阅读和积累。

五、安排作业

1.背诵和听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也不知君。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孤独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冷。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问, 玉壶里有一片冰心。

王勃《送杜少府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和君离别,都是太监游客。海内有知己,天涯若邻。无为在歧途,孩子们一起沾毛巾。

本文由七九论坛发布:七九社区 »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六-三年级语文教案(甄选5篇)

原文链接:https://www.79lt.com/3681.html

文章链接:https://www.79lt.com/3681.html
文章标题: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六-三年级语文教案(甄选5篇)
文章版权:本网站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版权均归属于原文作者
本文最后更新发布于2023年02月27日 21时08分01秒,部分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联系邮箱957875@qq.com
    文章版权声明 1、本网站名称:七九社区
    2、本站永久网址:https://www.79lt.com
    3、本网站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9578785@qq.com

    4、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
    5、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小学课件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品4篇)

    2023-2-3 7:39:27

    小学课件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7篇)

    2023-2-3 7:52: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e123d4c6f5b7b58b44f30622795e0011